首批AI眼镜上市翻车,智能穿戴设备的新挑战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AI)技术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AI眼镜作为这一技术的集大成者,更是备受瞩目,就在2025年初,随着AI眼镜热度不断上升,国内首批AI眼镜厂商和产品却遭遇了“上市即翻车”的窘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首批AI眼镜的“翻车”现场

2024年12月和2025年1月,闪极科技的AI拍拍镜和雷鸟创新的V3分别作为国内首批AI眼镜产品上市,这两家厂商并未迎来预期的火爆销售,反而因为种种原因陷入了困境。

闪极AI拍拍镜因未能按时交付而两次向消费者致歉,已交付的产品也因拍照效果差、蓝牙功能不完善、音质差等问题受到批评,不少消费者选择退货,品牌口碑受损,同样,雷鸟创新的V3产品也面临做工差、续航短、有杂音等问题,被媒体评价为“翻车”。

这两家厂商是首批尝试在国内市场验证AI眼镜商业化的公司,它们的失利无疑给整个行业泼了一盆冷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批AI眼镜的“翻车”呢?

二、技术门槛高,供应链不成熟

AI眼镜作为新兴赛道,实际上对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苛刻要求,要在几十克重的眼镜空间里塞下SOC(系统级芯片)、摄像头、扬声器、麦克风、蓝牙模组等零部件,并且满足续航、功能性的要求,难度非常高。

首批AI眼镜上市翻车,智能穿戴设备的新挑战

目前市面上,只有高通为AI眼镜推出了专门的芯片——AR1,Ray-Ban Meta、雷鸟V3、小米AI眼镜等绝大多数厂商都采用了该方案,其他芯片企业专为AI眼镜打造的SOC芯片还未问世,这导致AI眼镜厂商尤其是创业公司可发挥的空间不大。

供应链的不成熟也是导致AI眼镜“翻车”的重要原因之一,Meta作为先行者虽然跑通了供应链,但行业整体目前仍处于导入期,产业链并不成熟,供应商选择有限。

以闪极科技为例,其产品采用了国产SOC——紫光展锐W517方案,并把产品售价降至999元,远低于Meta的299美元,但这款芯片并不是为AI眼镜所打造,主要用在智能手表上,因此在AI性能和拍照能力都偏弱,由于对这颗国产芯片的调试不到位,闪极AI眼镜甚至一度不能接打电话,导致大量用户差评。

三、应用场景广泛,但挑战重重

尽管AI眼镜在技术上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应用场景却非常广泛,从工业制造到医疗保健,从教育培训到零售购物,再到旅游观光和个人助理,AI眼镜都有望成为改变我们与数字世界交互方式的重要工具。

在工厂环境中,工人佩戴AI眼镜可以获取实时的操作指南、检查清单以及远程专家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医生可以使用AI眼镜辅助手术、诊断疾病或为患者提供更详细的解释,学生可以通过AI眼镜获得沉浸式的教育体验,如参观虚拟博物馆、参与互动实验等,顾客可以在商店里戴上AI眼镜,直接看到产品的详细信息、评价及推荐,甚至完成支付过程,游客利用AI眼镜可以享受自动化的景点解说、地图导航以及文化背景介绍,日常生活中,AI眼镜还可以帮助人们管理日程、提醒重要事件、翻译外语等。

这些美好的应用场景目前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除了技术门槛高、供应链不成熟之外,AI眼镜的续航与舒适性、生态缺失等问题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未来展望:AI眼镜能否成为下一个智能终端?

尽管首批AI眼镜上市遭遇了“翻车”的窘境,但业内人士对于AI眼镜的未来前景仍然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未来AI眼镜有望成为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个智能终端,甚至很多不戴眼镜的人最终也会戴上它。

这一观点并非空穴来风,随着硬件技术的突破和AI大模型的落地应用,AI眼镜正从概念走向实用化,AI眼镜有望实现从“工具”到“生态”的跨越发展,AI眼镜将不断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流程中;AI眼镜将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和功能范围,如支持全息投影会议、虚拟社交、数字资产交互等场景。

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克服诸多挑战,AI眼镜厂商需要加速开发者生态建设、推动场景创新以及优化硬件设计和续航能力等,消费者也需要对AI眼镜保持理性的期待和耐心,给予其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和完善。

五、AI眼镜的“翻车”是挑战也是机遇

首批AI眼镜上市翻车无疑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挑战和反思,这也为后续的AI眼镜厂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只有不断克服技术门槛、完善供应链、优化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也应该看到AI眼镜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作为智能穿戴设备的新星,AI眼镜有望在未来成为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让我们共同期待AI眼镜的未来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