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CT等收费新规,推动医疗价格合理化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医院放射检查类项目如CT、磁共振、X光等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检查项目的收费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群众普遍反映“检查多、检查贵、检查重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医保局近日印发了《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旨在统一整合规范现行放射检查项目,推动放射检查价格趋于合理,这一新规的出台,无疑将对医疗行业的价格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一、新规背景与目的

医院放射检查类项目的收费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患者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一个痛点,患者希望获得清晰、准确的检查结果,但又担心高昂的检查费用;医疗机构需要不断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临床需求,但这也带来了更高的成本,如何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同时,合理控制检查费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医保局此次出台的新规,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新规通过统一整合规范现行放射检查项目,将价格项目立项更加清晰明确,收费更加透明合理,这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还能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

二、新规内容与特点

新规将现行放射检查类价格项目整合为26项,按成像技术分为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CT)成像、磁共振成像、单光子/正电子显像等类别,这一分类方式不仅更加科学合理,还便于患者和医疗机构理解和选择,新规还根据不同项目在成像技术、部位难度、对比剂引入等维度的差异,分类整合,层层递进设立项目,使价格体系更加完善。

1、按成像技术分类

新规首先按成像技术将放射检查项目分为四大类:X线成像、CT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单光子/正电子显像,这一分类方式不仅体现了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还便于医疗机构和患者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

X线成像:作为最基础的放射检查项目,X线成像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适用范围广等特点,新规将X线成像项目进行了细化,包括普通X线摄影、特殊X线摄影等,使价格更加透明。

CT成像:CT成像以其高分辨率、三维重建等优势,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规将CT成像项目分为平扫、增强、灌注成像等,并根据扫描层厚设立加收项,使价格更加合理。

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利用磁场和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图像的检查技术,虽然不具备放射性,但因其高清晰度、多参数成像等特点,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新规将磁共振成像项目进行了细化,包括平扫、增强、功能成像等,使价格更加明确。

医院CT等收费新规,推动医疗价格合理化的重要一步

单光子/正电子显像:单光子/正电子显像是核医学领域的一种重要检查技术,主要用于肿瘤、心血管等疾病的诊断,新规将这一技术纳入放射检查类项目,并设立了相应的价格标准。

2、按检查难度和部位分类

在计算机体层(CT)成像、磁共振成像中,新规根据是否引入对比剂、是否形成动态图像等,设立了平扫、增强、灌注成像等项目,这一分类方式不仅体现了不同检查技术的难度和复杂性,还便于医疗机构和患者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

平扫:平扫是最基础的检查方式,不需要引入对比剂,适用于一般疾病的诊断,新规对平扫项目的价格进行了明确规定,使价格更加透明。

增强:增强检查需要引入对比剂,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适用于复杂疾病的诊断,新规对增强项目的价格进行了合理调整,使价格更加合理。

灌注成像:灌注成像是通过测量组织血流灌注情况来评估组织功能的一种检查方式,适用于心血管、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新规将灌注成像项目纳入价格体系,并设立了相应的价格标准。

新规还对血管等检查难度较高部位单独立项,在考虑项目兼容性的同时,体现了特殊部位的特殊难度,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医疗机构和患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检查项目的价格构成,还能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3、减少价格项目与检查设备绑定

在放射检查项目中,检查设备差异是绕不开的话题,以CT平扫为例,随着技术发展,CT设备排数已经从16排、64排逐步提高到128排、256排等,设备排数越多,扫描结果也就越清晰,但这也带来了更高的设备价格和医疗机构更多的收费立项诉求,部分地区根据排数增多,叠加收费,造成了新一代设备检查价格降不下去,老一代设备检查价格“降了白降”的现象。

为了减少价格项目与检查设备绑定,新规坚持服务产出导向的基本原则,立项不再紧跟设备参数走,而是跟着检查效果走,普通CT检查不再按排数确定收费标准,而是对扫描层厚小于2毫米的“薄层扫描”设立加收项,这一举措在满足临床检查收费需求的同时,根据服务产出体现了设备迭代后在检查精度方面的差异。

4、纳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影像的结合成为近年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大量历史病例的学习,能够辅助医生快速识别肺部CT图像中的小结节、微小结节等异常病变,有助于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新规在放射检查类主项目下统一安排“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扩展项,医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辅助诊断的,执行与主项目相同的价格水平,但不与主项目重复收费,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还能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5、数字影像处理与云存储

随着存储手段的进步,保存、查阅检查结果不再依赖实体胶片,新规将数字影像处理、上传与云存储纳入放射检查的价格构成,如医疗机构无法做到检查影像云存储的,就需要减收一定费用,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促进医疗机构补齐云影像服务供给短板,还能助力跨地区、跨医院的检查结果共享互认。

新规还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购,实体胶片实行零差价销售,不捆绑收费,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还能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新规的影响与意义

新规的出台将对医疗行业的价格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新规将推动放射检查价格趋于合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通过统一整合规范现行放射检查项目,使价格更加透明、合理,有助于患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检查项目的价格构成,避免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新规将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分类整合放射检查项目,使价格体系更加完善,有助于医疗机构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检查,新规还将推动医疗机构不断更新设备、提高技术水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临床需求。

新规将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通过纳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数字影像处理与云存储等新技术,有助于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新规还将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认,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四、结论

国家医保局此次出台的《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是推动医疗价格合理化的重要一步,新规通过统一整合规范现行放射检查项目,使价格更加透明、合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新规的实施还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在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医疗行业的价格体系将更加完善、合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