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粪便月入近万元,一场关于医学探索与社会认知的碰撞

: “捐粪便月入近万元”:医学新探索下的社会认知挑战

一则关于“捐粪便月入近万元”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据报道,多个科研机构正在招募志愿者捐献粪便,用于提取“粪菌”,以治疗难治性结肠炎、重症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甚至小儿自闭症、帕金森类神经科疾病,这一看似不可思议的招募活动,不仅让粪便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重金悬赏”的对象,更在医学界和社会公众之间引发了一场关于医学探索与社会认知的碰撞。

一、医学新探索:粪菌移植的兴起与应用

粪菌移植(FMT),即将健康志愿者的粪便经过处理后,通过特定方式移植到患者肠道内,以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治疗相关疾病,这一技术并非新鲜事物,中国古代就有“金汁”(粪便埋在地窖发酵后的液体)作为中药入药的记载,在现代医学领域,粪菌移植的研究和应用仅开展十余年,但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宁波市胃肠与肝病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消化疾病研究所、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等科研机构,正是粪菌移植研究的积极推动者,这些机构通过招募志愿者捐献粪便,提取粪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据相关课题研究团队负责人周玉平博士介绍,粪菌移植技术不仅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还可以应用于肾病、肝病、心衰、肥胖、糖尿病、癌症、儿童自闭症以及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

粪菌移植的兴起,源于对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入认识,肠道菌群作为人体最大的微生态系统,不仅参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还通过分泌代谢产物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通过粪菌移植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新途径。

二、招募志愿者:严苛条件下的“带薪拉屎”

尽管粪菌移植技术前景广阔,但招募合格的粪便捐献志愿者却并非易事,据周玉平博士介绍,能被“悬赏”的粪便,除了“形色好”之外,志愿者还需经历海选、体检和面试三关,合格志愿者“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

海选环节主要调查志愿者半年内的健康状态,要求生活方式健康且规律,没有感冒、用药以及家族疾病史,还需要拉出健康的“香蕉便”,这一环节淘汰率最高,初步排摸后,近80%的志愿者都不符合要求,第一轮晋级的志愿者,还需经历抽血、影像学类检查,血检指标类似产检,会细致到生化学、免疫学、细菌病毒等感染检查,项目类别多达二十多个,到最后一关面试,周玉平博士还会亲自把关,观察志愿者的整体精神气质,考量情商、智商和颜值。

如此严苛的招募条件,使得“带薪拉屎”志愿者招募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周玉平博士回忆,2020年第一次发布招募通知时,反响并不热烈,很多人觉得“捐粪便能领钱”是在开玩笑,还有些人觉得害羞,他们只能先面向宁波大学百余名医学专业的学生招募,有了第一批志愿者后,才逐渐将招募范围扩大到宁波地区的大学生,即使如此,总体通过率仍然不高,大学生群体约3%-5%的人合格,社会人群更是“千里挑一”。

三、社会认知挑战:从废弃物到“重金悬赏”

粪便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废弃物,一直被视为不洁之物,随着粪菌移植技术的兴起,粪便的价值被重新审视,科研机构通过招募志愿者捐献粪便,不仅为治疗多种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还为志愿者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回报,据报道,捐粪便的补贴为每次300元,每个月最多22次,额外每个月还有1000元的奖励,如果按照满勤来算,一个月收入近万元。

这一看似诱人的经济回报,并未能完全消除社会公众对捐粪便的偏见和疑虑,很多人仍然觉得捐粪便是一件尴尬和羞耻的事情,不愿意参与招募活动,即使是一些对粪菌移植技术有一定了解的人,也对捐粪便的卫生和安全问题表示担忧。

为了消除这些疑虑和偏见,科研机构和社会媒体进行了大量的科普宣传,他们通过讲座、展览、媒体报道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粪菌移植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安全性,他们也强调捐粪便的志愿者招募过程非常严格,确保捐献的粪便符合医学标准和安全要求,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粪菌移植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四、医学伦理与隐私保护:平衡探索与尊重

在粪菌移植技术的探索和应用过程中,医学伦理和隐私保护问题也备受关注,科研机构需要收集志愿者的粪便样本和相关信息,用于研究和治疗,这些样本和信息涉及志愿者的个人隐私和尊严,必须得到妥善保护。

为了平衡医学探索与尊重个人隐私的关系,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制定了严格的隐私保护政策,确保志愿者的个人信息和样本信息不被泄露或滥用,他们也建立了完善的志愿者招募和管理机制,对志愿者的招募、筛选、监测和反馈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和记录,他们还通过签订知情同意书等方式,确保志愿者在充分了解研究内容和风险的基础上自愿参与招募活动。

尽管科研机构在医学伦理和隐私保护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粪菌移植技术的名义进行非法活动或诈骗行为;一些志愿者可能会因为个人原因或利益驱动而隐瞒或伪造相关信息;一些医疗机构可能会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滥用粪菌移植技术或忽视患者的安全和权益等,加强医学伦理和隐私保护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五、未来展望:医学新探索与人类健康

尽管粪菌移植技术目前仍处于研究和应用阶段,但其前景广阔且充满潜力,随着对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的深入认识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粪菌移植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一些研究者发现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和结构可能与免疫治疗效果有关,因此正在探索通过粪菌移植来提高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在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粪菌移植技术也有望发挥重要作用。

粪菌移植技术的未来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如何进一步提高粪菌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志愿者招募和管理机制?如何平衡医学探索与尊重个人隐私的关系?如何推动粪菌移植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这些问题需要科研机构、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捐粪便月入近万元”的新闻不仅揭示了粪菌移植技术的兴起和应用前景,也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医学探索与社会认知的碰撞和思考,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推动粪菌移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我们也需要加强医学伦理和隐私保护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科研活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我们希望通过粪菌移植等医学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